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范文推荐)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5篇

【篇一】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及有效实施路径探究

长春市实践教育学校 魏红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以及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今后我国在人才培养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实质和目标内涵的高度凝练与本质概括。

作为教育方针核心要素的“劳”,蕴含着“一种精神”“两种态度”“三种行为”“四种观念”。其中劳动精神是核心,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基本态度,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行为范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价值观念。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及重大意义,构建了从观念、实施到制度保障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发展方向。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全面育人之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的培养,也要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具体而言,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促进智育的培养;
践行工匠精神,在钻研和奉献中进行劳动锻炼,也有利于促进身体美、情操美的体育、美育。所以说,劳动教育有利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基础,是对德、智、体、美各项教育的有力支撑,体现了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二)立德树人之魂

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注重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劳动精神和观念的培养,强调确立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只有确立劳动意识,认可劳动价值,通过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以劳树德。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从根本上符合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重塑劳动教育理念,找准劳动和现代教育的结合点,引领劳动价值回归。让学生切实提升劳动技能,养成高尚的劳动情感,形成端正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对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之魂。必须立崇尚劳动之德,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创新发展之源

新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技术的提升。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重任,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劳动则是创新发展的源源泉、源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新时代人才最鲜明的技能禀赋。人才既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主体,劳动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的源泉。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源于辛勤劳动,新时代须秉持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思维、劳动促进人类进步的理念,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个人的生存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劳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夯实创新能力。

(四)人才评价之本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教育评价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引导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不能狭隘。因而,劳动教育的重新提出并大力弘扬,是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劳动教育成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不但要坚持实施,更要全面深化拓展。劳动教育由于自身的重要价值,成为了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构成指标之一。当前,各地纷纷出台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举措,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成为了引领新时代人才评价与选拔的新标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敬畏劳动的时代理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与劳动相脱离的、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念,促进劳动教育回归教育场域,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劳动教育嵌入人才评价体系中,以劳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培养,回归人才评价之本。

(五)与时俱进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文化进步和教育提升,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越来越呈现出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致力于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要铸就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和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获得技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要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

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新价值,劳动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人民的品质,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品性,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劳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发现问题,培养兴趣,启发创造,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劳育和体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强身壮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直、善良的情操;
劳育与美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一)加强辛勤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改善民生、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一定意义说,学生德行的养成、奋斗精神的培养始于辛勤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辛勤劳动并以此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这是教育的重点与方向。

 (二)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所谓“诚实劳动”,在于敬业实干,热爱并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扬工匠精神;
还在于发乎本心,遵循天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诚实劳动”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意义时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诚者,天之道也。”每个人要从集体利益出发,不弄虚作假、消极怠工,要诚实劳动,遵守职业道德,学习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诚实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重在学生“诚”的品质的培养,将“诚实劳动”提升到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的高度,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三)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提倡“创造性劳动”,重点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统一发展。创造性劳动关乎未来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质量与水平,创造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

  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劳动教育”就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建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增强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坚持一贯制、一体化原则,用系统思维推进学生劳动教育改革,建构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和未来职业劳动教育相衔接,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层次上要加强统筹规划,体现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特征的渐进性。

  (二)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

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优化劳动教育全系统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具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

四、长春市教育局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做法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今年9月份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指导意见。11月28日,长春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推进会,会上命名18所中高职学校为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基地校,由长春市实践教育学校负责牵头和落实工作。可以说,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衔接是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是职业教育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思路。职业教育体系由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构成。为了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实现其育人价值,体现劳动教育体系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加强同职业教育合作,使中小学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是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衔接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以使用职业教育的资源,避免教育的重复投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形成资源融合,互惠互利。职业教育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中小学劳动教育也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资源价值。在经济层面,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与职业教育的合作,能够配合产业发展需要,针对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供对应的教育服务,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中小学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可以促进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生涯发展和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生未来人生职业发展的定向标和助航器,及早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为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将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选择、规划未来的基础上,进而认识劳动的基本分工、主要形态、创造价值等,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理想、人生规划种下一颗启蒙的种子,为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劳动与创造、成就与幸福奠基。

总之,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劳动教育”就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

【篇二】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

在2018年教师节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的时代,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做客“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就此话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

必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还有教育者自身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在教学计划上要有总体设计,课程体系上有具体要求,教学资源有保障,教师有指导能力,评价体系跟得上。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

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课程设计,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方案,作为必修的课程纳入进去。要有专门集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课程,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这门课程,在其他学科课程中都应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强调“五育并举”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记者:对于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您是怎么理解的?

李和平: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去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尽管只是增加一个字,但却是整个教育内涵的变革,也是习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有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总书记在讲话里面讲得很清楚,比如说他讲到了,要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品德修养,有知识见识,有奋斗精神。他特别谈到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问题,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实的信念、爱国的情怀、扎实的学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密切关联的。

总书记说得很好,劳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因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首先是从劳动开始的。我们所有的知识,有间接知识也有直接知识,以间接知识为主体,但间接知识来源于直接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不光是强化了劳动教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整个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记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以前就有过,为何这次总书记强调劳动教育,强调“五育并举”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柳夕浪: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人都有在劳动锻炼中成长的经历,特别是现在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在艰苦的劳动中锻炼成长的经历,可能每个人的具体经历各不相同,但是这个劳动锻炼过程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劳动锻炼中懂得了自立自强,学会了责任担当,培养了意志品质,劳动锻炼和劳动教育,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其次,我觉得是因为到了必须加强劳动教育的时候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现在的儿童、青少年生活在物质条件比较富裕的环境里,有些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性,并且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享乐、期望不劳而获。同时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干活,人就可以少劳动,甚至不劳动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对一个家庭来说,坐吃山空富不过三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劳动致富、富民强国,这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的什么也谈不上。

李和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各项事业向前推进,劳动教育再一次被强调、被纳入培养目标,我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种规律所在。

劳动教育弱化,板子不该都打在孩子身上

记者:近年来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如何?为什么在一些学校存在劳动教育弱化甚至缺位的现象?

李和平:现在的劳动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开展得不尽如人意。就我对学校一线工作的了解,大概有5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没有树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导向,过去的教育方针里没有这句话,我们在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的设计里面没有这个环节,相应的资源也保障不了。学校、家长还有学生都没有这个意识,加上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家都想做劳心者,不想做劳力者,对于劳动在一个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客观上忽视了劳动教育。

第二是应试教育挤占了劳动教育的空间。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应试教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体育、美育,包括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家还是追求分数,还是把智育放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劳动教育就只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了”。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存在错位。因为家长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排名,而不是孩子的全面成长。当然这也不能怪家长,现实情况就是这样,考分高就能上好学校,考分低就不行。这样家长唯恐因为劳动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更何况有些家长从内心就不愿意让孩子干体力活、手工活,生怕孩子将来胸无大志。

第四,我们在整个设计上,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我认为劳动应该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手段,应该像读书一样的,成为一种基本生活习惯,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有做这种设计。

第五,没有相应的评价导向体系,也就是说,缺乏一个评价引导的指挥棒。如果将来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劳动情况能对其升学、就业等各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必将大大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柳夕浪:李厅长刚才谈到的问题,我觉得核心就是动力问题和机制问题,大家都缺乏动力去做这件事,也没有一个机制去推动。

劳动教育开展得不好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农村,过去田地是集体的,现在都分到各家各户了,学校就不便于组织到私人的田地去劳动了。在城市,很多工厂实现了自动化,学生可以去参观,但是要去经历产品的制造过程比较困难。缺少场地、缺乏工具和机会,这是一个客观制约因素。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少学校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但是不敢去做,主要是有安全等方面的顾虑。

归根结底其实就一点,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劳动的新内涵

记者: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一些体力劳动岗位将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在新时代,劳动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如何重新认识劳动教育?

柳夕浪:我们曾经把劳动分为体力和脑力,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意义不大,任何体力劳动都包含着脑力劳动。而任何脑力劳动都有体力的参与,我们的认识特别是体验性认识是全身参与的。

关于劳动教育,存在不少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干活。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对劳动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最为重要的。把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干活,很有可能导致有劳动没有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经过劳动以后学生反而厌恶劳动了,这是最大的失败。

第二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全部。劳动教育应该以技术为载体,充分挖掘技术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的教育。劳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普通教育,不是特定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是有区别的。

李和平:劳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在思想观念上,要尊重劳动,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这个中间除了技能,更有很多价值判断。通过劳动获得在智育和体育过程中得不到的体验,从而把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现代人的需要。

您刚才说到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事让机器做了,我认为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在人工智能条件下,确实有很多事情机器可以替代人,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不会没有劳动的空间,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这个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而从教育而非工作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的功能更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取代的。

开展劳动教育,如何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记者: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来自四川成都的一名小学老师提问,作为城市的学校,该如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劳动教育呢?

李和平:这位网友反映的情况非常现实,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劳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设计包括硬件条件的准备跟不上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不是简单地扩充地盘,也不意味着要围绕劳动教育专门设计一些场景,比如什么工作室或者设计制作室之类的。劳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中小学生打扫卫生、学生值日、帮助老师做实验室的准备、参加公益活动等,都是劳动。我们要善于开发这个场景,学校里面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条件都可以利用。

根据劳动教育目标的要求,有些特殊的环境条件,学校应该适当增加投入进行配备。我们把现有的这些可能利用的东西,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优化设计,也会变成劳动教育的场景。这样的劳动更自然,学生会更喜欢。

柳夕浪: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劳动机会,利用好身边劳动教育的资源。每天的衣食住行、卧室的收拾、庭院的美化等,这些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机会,只不过我们把这些机会剥夺了,成人抢着把家庭的活都干了,孩子没有劳动机会了。现在学校尤其是城市的学校都雇了不少的清洁工,其实这些活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做。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机制,比如普通的中小学可以考虑和职业学校合作,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再比方说各行各业都有一些资源,应该打通制度壁垒,让各个行业的劳动教育资源向中小学生、向大学生开放。

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努力

记者: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李和平:我觉得首要的就是真正把劳动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切切实实的价值追求。从实际操作来说,必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还有教育者自身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在教学计划上要有总体设计,课程体系上有具体要求,教学资源有保障,教师有指导能力,评价体系跟得上,然后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德智体美劳同步地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据我所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包括相关的专家,正在研究新的条件下,如何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劳动教育从理念变成模式,从模式变成方法,从方法变成实践,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记者:具体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该如何做呢?

柳夕浪: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课程设计,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方案,作为必修的课程纳入进去。

李和平:要从法理上给予保障。

柳夕浪:对,首先得有它的位置。我们主张要有专门集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课程,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这门课程,在其他学科课程中都应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并且这种设计要小学、中学、大学贯通起来,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明确课内外劳动时间,因为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讲,要让学生有劳动实践的经历,这就需要一定课内外时间做保障。

具体在课程建设上,要从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方面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特别是在教育目标上,定位要准确,要全面,围绕劳动素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我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园的墙上,贴着许多各种各样的了不起的人物,却很少有普通劳动者。我们应该时时、处处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文化环境,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很重要,比如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这些重要的品质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在内容上应统筹安排,兼顾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还要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劳动内容的变化要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相适应,还要注意跟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相匹配,要有可选择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能一刀切。

在方式上要突破传统,更多地引导学生从事探究性的劳动、综合性的劳动、项目化的劳动。

李和平:还要完善相应的评价方式,这个也非常重要。

柳夕浪:对,在评价方式上,应强调对劳动经历的写实记录,把学生劳动经历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做评价,并把评价的结果与某些东西适当挂钩,比方说跟升学挂钩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加强劳动教育,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让劳动教育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篇三】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涵及有效实施路径探究

市实践教育学校 红艳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以及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今后我国在人才培养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实质和目标涵的高度凝练与本质概括。

作为教育方针核心要素的“劳”,蕴含着“一种精神”“两种态度”“三种行为”“四种观念”。其中劳动精神是核心,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基本态度,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行为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价值观念。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涵以及重大意义,构建了从观念、实施到制度保障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发展方向。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刻涵

(一)全面育人之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的培养,也要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具体而言,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容;
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促进智育的培养;
践行工匠精神,在钻研和奉献中进行劳动锻炼,也有利于促进身体美、情操美的体育、美育。所以说,劳动教育有利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基础,是对德、智、体、美各项教育的有力支撑,体现了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二)立德树人之魂

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容,不仅是注重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劳动精神和观念的培养,强调确立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正如总书记指出的: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只有确立劳动意识,认可劳动价值,通过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以劳树德。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从根本上符合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重塑劳动教育理念,找准劳动和现代教育的结合点,引领劳动价值回归。让学生切实提升劳动技能,养成高尚的劳动情感,形成端正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对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之魂。必须立崇尚劳动之德,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创新发展之源

新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技术的提升。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重任,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劳动则是创新发展的源源泉、源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新时代人才最鲜明的技能禀赋。人才既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主体,劳动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的源泉。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源于辛勤劳动,新时代须秉持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思维、劳动促进人类进步的理念,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个人的生存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劳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夯实创新能力。

(四)人才评价之本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教育评价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引导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不能狭隘。因而,劳动教育的重新提出并大力弘扬,是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劳动教育成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容。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不但要坚持实施,更要全面深化拓展。劳动教育由于自身的重要价值,成为了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构成指标之一。当前,各地纷纷出台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举措,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成为了引领新时代人才评价与选拔的新标向。总书记提出的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敬畏劳动的时代理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与劳动相脱离的、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念,促进劳动教育回归教育场域,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劳动教育嵌入人才评价体系中,以劳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培养,回归人才评价之本。

(五)与时俱进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文化进步和教育提升,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越来越呈现出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致力于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要铸就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和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获得技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挖掘劳动教育新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涵。要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

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新价值,劳动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人民的品质,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品性,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劳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发现问题,培养兴趣,启发创造,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劳育和体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强身壮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直、善良的情操;
劳育与美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一)加强辛勤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改善民生、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一定意义说,学生德行的养成、奋斗精神的培养始于辛勤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辛勤劳动并以此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这是教育的重点与方向。

 (二)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所谓“诚实劳动”,在于敬业实干,热爱并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扬工匠精神;
还在于发乎本心,遵循天道。总书记在讲到“诚实劳动”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意义时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诚者,天之道也。”每个人要从集体利益出发,不弄虚作假、消极怠工,要诚实劳动,遵守职业道德,学习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诚实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重在学生“诚”的品质的培养,将“诚实劳动”提升到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的高度,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三)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提倡“创造性劳动”,重点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统一发展。创造性劳动关乎未来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质量与水平,创造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

  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劳动教育”就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建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增强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坚持一贯制、一体化原则,用系统思维推进学生劳动教育改革,建构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和未来职业劳动教育相衔接,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容层次上要加强统筹规划,体现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特征的渐进性。

  (二)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

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优化劳动教育全系统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具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

四、市教育局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做法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今年9月份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指导意见。11月28日,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推进会,会上命名18所中高职学校为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基地校,由市实践教育学校负责牵头和落实工作。可以说,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衔接是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是职业教育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思路。职业教育体系由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构成。为了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实现其育人价值,体现劳动教育体系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加强同职业教育合作,使中小学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是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衔接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以使用职业教育的资源,避免教育的重复投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形成资源融合,互惠互利。职业教育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中小学劳动教育也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资源价值。在经济层面,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与职业教育的合作,能够配合产业发展需要,针对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供对应的教育服务,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中小学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可以促进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生涯发展和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生未来人生职业发展的定向标和助航器,及早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为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将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选择、规划未来的基础上,进而认识劳动的基本分工、主要形态、创造价值等,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理想、人生规划种下一颗启蒙的种子,为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劳动与创造、成就与幸福奠基。

总之,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劳动教育”就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

【篇四】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

作 者:

作者机构:

出 版 物:江苏教育

年 卷 期:2019年 第26期

摘 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他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由此可见,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已成为新时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旗帜。作为培育人才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更要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页 码:6-6页

主 题 词:劳动教育;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者;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工作者

【篇五】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龙源期刊网/>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新时代 孩子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