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完整)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5篇

第一篇: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旅游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分析

作者:陈福义;生延超

作者机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

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009-3729

年:2005

卷:006

期:001

页码:27-30

页数:4

中图分类:F590.6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旅游服务;四维度模型;创新

摘要: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提出旅游服务创新包括四个要素:新旅游服务概念,新的游客界面,新旅游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选择.指出:一项新旅游服务的出现通常意味着新服务概念的形成,同时开发出一个新的旅游服务传递系统,员工也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及其与游客间的关联和作用方式,并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先进的技术支撑.

第二篇: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什么是霍夫斯塔德文化四维度?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学者Hofstede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实践的复合体,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实践部分则包括意识和象征。Hofstede首先提出了明确的组织文化层次结构,他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由三个独立维度(对安全的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对权威的需要)组成,而实践部分则由六个独立的成对维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封闭、控制松散——控制严格、规范化——实用化)组成。[1]

  Hofstede的组织文化问卷立足于企业文化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清晰地勾勒出价值观和实践两方面的维度结构。但其模型价值观的3个独立维度不能很好地区分各个组织之间的差异,同时忽略了一些被企业文化学术和实务界所熟知的价值观(如创新等)。由于定性研究的访谈提纲偏重于考察组织内部,忽略了企业文化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在实践部分的维度结构中,也没有出现诸如社会责任这类的维度。[1]

  后来,在加拿大心理学家迈克尔·哈里斯·邦德集中在远东地区研究的基础上(Hofstede and Bond, 1988),又补充了第五个纬度。

文化差异的五个指标

  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究竟应该怎样来表示呢?霍夫斯坦特从其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这些特点显然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和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而要在中国的企业当中采纳“构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为员工在工作当中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这两项人本主义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减小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距离,才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二、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允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例如,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中国与日本相似,也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中国推行员工参与管理和增加职业稳定性的人本主义政策,应该是适合的并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和独立的工作。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和日本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应该容易构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

  四、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与女性度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执着而坦然;
而女性社会则完全与之相反。有趣的是,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美国是男性度较强的国家,企业当中重大决策通常由高层做出,员工由于频繁地变换工作,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因而员工通常不会积极地参与管理。中国是一个女性度的社会,注重和谐和道德伦理,崇尚积极入世的精神。正如我们上面的叙述,让员工积极参与管理的人本主义政策是可行的。

  通过对上述文化四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证实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五、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个维度从对于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这项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国学者设计的调查问卷,可以说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注重节约与坚定;
短期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并爱‘面子’。这一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义中找到,他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生活于公元前500年;
然而这一维度也适用于没有儒家传统的国家。

文化四指标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霍夫斯坦特认为,以上四种文化指标或因素对于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机构和激励内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对领导方式的影响

  对企业领导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霍夫斯坦特认为:美国是个人主义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领导理论以被领导者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点。然而美国的领导理论并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属于集体主义社会,职工关心群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保障,并且愿意以对群体的忠诚为酬报。霍夫斯坦特还认为“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实现职工参与管理的情况。法国和比利时“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很高,因此人民通常没有参与管理的要求,所以企业中很少看到工人参与管理的情况;
荷兰、瑞士等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企业中存在参与管理,但有一定的限度。

  二、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对企业组织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和“防止不确定性的程度”。这是因为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分配权力以及减少或防止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法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大,又迫切要求防止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此倾向于“金字塔”式的传统层次结构。联邦德国虽然有较强的防止不确定性的心理,但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小,因此注重规则制度。美国、荷兰、瑞士等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在这类国家中是各种组织形式并存。

  三、对激励内容的影响

  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防止不确定性的程度”和“男性化与女性化”。美国和其他盎格鲁民族国家是个人主义程度很高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激励方法多从个人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获得尊严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第三世界国家与日本是集体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激励就要着眼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过分奖励个人往往行不通。美国人倾向于“男性化”,所以适于把承担风险、进取获胜作为激励的内容。日本和法国虽然也倾向于“男性化”但是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较强,因此一种无危险、很安全的工作岗位就成了激励因素。荷兰和北欧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倾向于“女性化”,防止不确定性的心理又比较强,因此他们不像美国人那样爱好个人竞争,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激励因素。

第三篇: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四维度会计文化量表模型构建及应用

黄电;

【期刊名称】《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4

【摘要】"四维度"会计文化量表模型包含"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制度意识"、"人本意识"和"物质保障意识"4个维度共12个子项目,采用Licket_5点法进行评分。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则采用PPS抽样法,通过抽样一定数量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作为本设计系统研究案例的样本,并统一用"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进行统计分析。从抽样分析结果看:1)决策层或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漠视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企业应该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3)管理层在用人和构建学习型组织方面有待改善的空间较大;4)企业普遍在物质保障方面做得相对较好。

【总页数】5页(P.138-142)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会计文化 四维度模型 Licket_5点法

【作者】黄电;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F235.99

【相关文献】

1.四维度会计文化量表模型构建及应用 [J], 黄电

2.新常态下西安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r——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视角 [J], 杨博

3.大学生创业学习:四维度测量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J], 赵映振; 朱静瑜

4.四维度系统构建民航安全文化体系 [J], 周长春; 陈农田; 杨文锋; 李兴华

5.应用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提升商社汽贸服务质量的研究 [J], 黄悬悬; 何权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四篇: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者:袁玉芳 唐红艳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4期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的三个阶段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日趋合理与规范的过程,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得到加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体系 回顾 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设置的规律性,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1986):恢复发展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高校思政课程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进入了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逐步完善了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恢复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在各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文科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试开《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通知》,强调各校要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对高校思政课课程做了如下调整:从1986年开始,把《中国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另外,各校还根据本校情况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课程改革,史称“85”方案。各高校在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上,不仅逐步恢复了高等学校正规化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和教学,一些学校还组建了马列主义教研室。

        第二阶段(1986-1997):深化改革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进入深化改革期。

        1993年8月,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建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和“少而精”、“要管用”原则,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本科思政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文科还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家关系》课程,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也应开设二至三门思政课。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又做了进一步规定,使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有章可循,走上了依纲育人、依纲管理、依纲考评的科学化、正规化道路,思政课课程建设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全面加强、创新发展时期。1997年至今,高校思政课程经历了两次改革,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实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加强、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199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课的通知》,规定: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课,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重大调整,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等2门思想品德课。这次课程改革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分量,实现了高校思政课课程历史性的突破。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把思政课课程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选修课。此次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实现了基本理论与现实及历史的结合,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對稳定的课程体系。

        总之,高校思政课课程伴随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日趋合理与规范。纵观课程改革发展的历程,可见其发展的基本轨迹:不断紧跟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际;
不断紧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不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地得到加强。

        

        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展望

        

        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人的现实需求,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进取心和创造能力被扼杀,实效性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思政课课程设置上应逐步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应从固定、绝对客观的知识体系,发展为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
应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重大问题,做明确地辨析和解读,帮助大学生不断澄清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使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得到不断加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动力。

        从关注人的社会性价值到关注社会性价值与个体性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价值与功能在于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人性的完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实现个体价值;
满足统治阶级维护政治统治、保障社会安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实现社会价值。因此,教育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个人价值,满足社会需要。而在思政课课程改革中,随着教育价值观目标的逐步确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得到了普遍重视,尊重、理解、肯定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政课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为受教育者实现成才的个人目标服务。

        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原有的高校思政课程在类型上大多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灌输和抽象推导。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现代思政课程改变了“重传授、轻创造”、“重教学、轻实践”的基本理念,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些高校摸索出了形式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建设上注重除课程和实践教学之外的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政课课程结构的改革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政课与社会环境变化、社会实践、大学生实际脱节,不能及时而深刻地反映时代发展趋向的问题。

        课程评价体系从侧重甄别转变为侧重发展。以往的思政课程评价注重结果,侧重甄别和评优,忽视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随着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课程评价出现新变化:第一,评价目的不是为甄别和评优,而是为学生个体的发展。第二,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第三,评价主体突破教师是学生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形成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評价方式。第四,评价方式由定性评价转变为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方式,提倡开放式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敢于突破旧有模式,推进创新,不断在创新中体现特色,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更具实效、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思政课要注重实践资源

        

第五篇: “一核心双主线四维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校际网络教研平台的四维构建
舒顶峰

【摘要】【摘要】校际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是基于学校内教师学科不同的带来的限制,也是网络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学习理念、技术平台、互动氛围和评价机制四方面提出校际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策略,以期促进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信息化和教师素质的自主、全面提升。【期刊名称】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校际网络教研平台;
学习理念;
技术平台;
互动氛围;
评价机制
0引言
教育部实施国培计划和我省设施全员九十学时培训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了教师培训的步伐,但是存在教师培训形式单一、互动方式滞后、奖励研究机制还未健全以及地区性差异造成听课者互动缺失等等不足,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部分教师抱着“要我学”的态度,将外出的九十学时培训当作一种差事来完成,甚至将外出培训作为休养身心和旅游的机会,这无形中削弱了培训的功能、浪费了国家大量的培训经费。鉴于此,本文开展校际教师网络教研平台的研究,以期建立教师培训资源库、专业教学案例库和教学专家咨询系统,提供同步教学辅导和经常性的理论培训,进一步解决现实中教师个性化成长需求和培训模式单一间的矛盾,推动教师培训数字化建设,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带动教育教学理念的全面提升。


推荐访问:主线 四维 构建